[7] 另一方面,所谓太虚,并不是佛、老所说的空、无,而是虚中有实,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[8]。
发指发动言,程颐认为,命、理、性、心,其实一也[37],但这只是潜在的本体存在,只有发动之后,才能变成现实存在,但发动之后,就是情而不是性了。这种关系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,未发之体只能在已发之用上实现,性本体只能在情感作用中实现。
[54]《语录下》,《陆象山全集》卷35。这种情感感受不是与良知毫无关系,正好相反,它是良知的发用。在这里,很难说情感是形而上者,还是形而下者,它既是形而上者,也是形而下者,形上与形下,情感与理性,本来就是合一的。这里的智是指智性即知性而言的,并不是理性。又如三年之丧(父亲死后守三年丧期),可说是孝的制度化。
当然,这所谓好恶,与好好色,恶恶臭之好恶不同,它是好善恶恶之好恶,就其情感态度、情感评价而言,其中便有理性原则。在儒学发展的历史上,只有一个人明确反对过情感,认为情是邪与妄,这个人就是唐朝的李翱。那么,理不离于气则是形上与形下合而言之,如此,理气是二物浑沦,理虽冲漠无朕,但其中万象森然已具。
但此理性的凝聚必须经过感性自我的升华,同时也最终要通过人的形体、外貌表现出来。[40] 以实有取代气、理,很可能产生一种新的本体论、存在论,但在这一点上,王夫之并没有走得更远。性只是理,是从形而上的本源处说。其生色也,睟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
他一方面说理须就气上认取[30]、当于气之转折处观之[31],理是物理,气是自然观上的气。[26] 也就是说,气之无端无始的活动就是理之目的的无限展开与实现。
合性与知觉,有心之名[16]、心统性情,心也可以上下其说。[14]《正蒙·乾称篇》,《张载集》。由气的活动性衍生出精、神的概念,用以表示气之活动、功能。[41] 所以说:气化之于品物,则形而上下之分也。
即便是说谶纬、谈感应,气、阴阳、五行都成为其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。他用气、生、知与义四个层次来说明自然物的存在: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,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。理、气形上形下说的最终确立者为朱熹。但他的哲学就本质上来说,并非观念论的,理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观念世界,理的核心内涵却是生的目的。
由气论性,即落实到形而下的现象上谈形而上之本体,这正是儒家的实践的、道德的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。关于气,《左传》中也有一些说法,如阴阳、风雨、晦明的六气说,并用它来解释五味、五色、五声、六疾等人的感觉与疾病。
这其实是接受了张载的气质之性的说法,所以又说:‘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,才说性时,便已不是性了。[42]《天道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卷中。
[48]《伊川先生年谱》,《二程遗书·附录》,《二程集》。把握住这两点非常重要,当宋明儒学把气作为与理相对的形而下的存在时,这两点(特别是后者)具有重要意义。至戴震,气论又回到自然哲学上去。这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所无法代替的。[17]《二程遗书》卷3,《二程集》。如《说文解字》曰:气,云气也。
当然,张载的哲学体系并没有这样明确,虚在他这里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,他也没有直接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作一分疏,故有程颢批评他以清虚一大为天道之语。性与气、形与神、感性与理性、自然与人是完全一体贯通的。
[34]《与朱元晦》,《象山先生全集》卷2。在理气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上,心学家陆九渊与朱熹有分歧、有争论。
但问题的焦点实不在此,朱熹对理或本源之性的净洁空阔的形而上的特征的规定,正是对道德实践的目的的超越性的保证,它是把作为形而下的气禀的情、才、欲排除在外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军队横扫六国,却在农民起义军和原六国贵族势力的打击下,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。
崇德尊法是中国治理的成功实践,为世界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华民族的智慧。齐桓公重用管仲,成为春秋首霸。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荀子广为人知的论断是性恶论,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,只有通过教化和法的约束,才能让人言行变善。
在军事外交方面,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,以拥护周天子的名义,达到扩张齐国利益的目的。因此,毛泽东深刻地指出百代都行秦政法。
在经济方面,把富民放在首位,提出仓廪实而知礼仪,同时重视商业,搞盐铁国家专营。秦国的强盛使后来的统治者看到了法的威力,但是严刑峻法导致秦朝的短命,也让法背上了道德的枷锁。
隋唐以后,科举制度把代表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考试书目,儒家思想变成了读书人进阶的必修课,精英阶层自然都成了孔孟信徒。周朝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,商纣王残暴无道是失德行为,也就失去了上天的佑护。
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,他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,把法家思想和行为推到了极致。崇德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,以教化为手段,用自律来约束,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。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,对于新政权合法性的解释是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,就是说:上天无亲无疏,只辅佐有德行的人。在利益冲突时,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,伤害他人,呈现出恶的一面。
秦王嬴政放手让李斯去治理国家,秦国实力远超其他六国,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。荀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,他曾经三次出任当时学术中心稷下学宫的总召集人。
进入专题: 传统社会 崇德尊法 。管仲也被后人称为圣人之师和中华文明的守护者。
人的本性如同硬币的两面,既有善的一面,也有恶的一面,善恶的表现是在不同条件下呈现的。在管仲的辅佐下,齐桓公成了春秋第一位霸主。